Search

訪滬尾,憶良將

週日(10月16日)晚上,我到淡水欣賞環境劇場「西仔反傳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訪滬尾,憶良將

週日(10月16日)晚上,我到淡水欣賞環境劇場「西仔反傳說」(「西」指「法蘭西」,「反」指「戰亂」,均閩南語)。這是由在地的素人演員演出,年齡從7歲到81歲都有,還有外國朋友。

大家利用閒暇時間排演,將中法戰爭中攸關台灣命運的「滬尾(淡水古名)大捷」搬上舞台,穿越時空體驗光緒20年8月20日(1884年10月8日)的戰況,緬懷當年劉銘傳(淮軍)的遠見果斷、孫開華(湘軍)的智勇雙全、臺北歌仔戲武旦張李成(土勇)的奮不顧身,才能使在上午九時許登陸滬尾(淡水)的法國遠東艦隊600名陸戰隊員,與清軍鏖戰近三小時後不支敗逃。

當時法軍手持長槍,在密林中不易施展,清軍以短兵器靈活攻防,反易克敵。而孫開華身先士卒,親手斬馘法軍掌旗官,奪走法國軍旗,讓清軍士氣大振,官兵更奮勇殺敵。近午時法軍彈盡援絕,潰不成軍,乃下令撤退。清軍趁勝追至岸邊,法艦開砲,誤中小輪,法軍逃回船上,戰死、淹死者數百人。

此役當時歐美媒體都有報導,法國名將孤拔(Anatole Amédéé Gourbet)顏面難堪,一面宣布封鎖北臺灣,一面在次年3月底攻占澎湖馬公,但他在6月11日卻因痢疾病故,法軍只有停戰。而遠在廣西鎮南關的提督67歲老將馮子才,在1885年3月也率兩子身先士卒,與法軍肉搏,大敗法軍,攻入諒山。法國總理茹費理(Jules Ferry)引咎辭職,中法之戰到此結束。

不論在廣西或臺灣,清廷都是先敗後勝。但清廷派李鴻章與法國議和,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,戰場上艱苦贏得的勝利,在談判桌上又輕易放棄。國人失望透頂,其中有一位青年,痛恨清廷的昏庸無能,頓生「顛覆清廷之志」,好大的膽子!此人是誰?他就是孫中山先生,當時才19歲。
  
「滬尾大捷」成功阻止法軍侵臺,若不是這場清朝統治台灣兩百多年間最漂亮的反侵略勝仗,法軍就可以沿無險可守的淡水河谷輕易進犯臺北,進而控制全臺,也許今天我們也像100年前的越南一樣,都說法語了。

民國93年我當臺北市長,在紀念此戰120週年之際,特別將「滬尾大捷殉國軍民靈位」入祀臺北市忠烈祠(在南港軍人公墓),以表達台北市民對劉銘傳、孫開華等民族英雄與滬尾民眾的感念。我在劇場開幕致詞的時候,也特別就此向臺下淡水民眾感恩。  

感謝「淡水環境藝術節」工作同仁們的辛勞,讓我與臺下觀眾重溫這段精彩的民族禦侮歷史,共度美好的夜晚,也希望有更多人為保存臺灣歷史文化而努力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改變已經發生,改革不能中斷,台灣不能走回頭路,台灣要繼續向前行!」讓我們一起為中華民國加油、為台灣讚聲。
View all posts